Page 17 - TYPE PEOPLE NO.51
P. 17

專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守護地球的半世紀歲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暖化危機再度顯示因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成果不彰而浮出檯面,當經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報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展與環境保育的理念相互衝突時,如何尋求折衷之道?回顧第一次為環保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走上街頭源於1970年,美國威斯康辛州尼爾森參議員(Gaylord Nelson),看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69年加州聖塔芭芭拉漏油事件引發的環境汙染,加上受到反戰運動啟發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瞭解到若能將這股力量注入到「空氣、汙水等汙染正不斷擴張」的公眾意識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,透過集體力量,能迫使政治人物重視環境保護等議題。結果,在1970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月22日這天,2,000萬名美國人橫跨美國東西兩岸進行大規模的全國遊行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威,第一個地球日運動促成「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(Environmental Protection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gency)」成立,並催生「潔淨空氣法」、「潔淨水法」、「瀕危物種法案」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過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觀1970年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台灣,當時環境公害層出不窮,但在「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濟奇蹟」的盛名下,政府機關和社會大眾渾然不覺。直到1985年6月,台中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里鄉反對三晃農藥廠汙染的鄉民,以闖入工廠的抗議行動,揭開國內「自力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救濟」運動的序幕;並於次年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民間反公害團體-「台中縣公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害防治協會」。環保運動風起雲湧的同時,被視為挑戰政府公權力的力量而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打壓,加上媒體的汙名化,導致初期反公害環境團體和當局政府處於對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「蓬萊仙島」到「垃圾島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環境人權意識在80年代中期逐漸覺醒,人民經由反公害抗爭、環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運動和反核運動,促使政府改變環境與經濟政策,原以為在環保團體奔走相告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,國內環保意識抬頭,恢復「蓬萊仙島」美譽指日可待,但90年代的台灣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而背負「垃圾島」的惡名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年來,隨著一般事業廢棄物大量湧入焚化廠,在不敷使用的狀態下,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內每年有將近35萬噸的家戶垃圾四處流浪,一座座的垃圾山在部分縣市紛紛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起。本期的「TYPE  PEOPLE」,專訪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」以及全台最具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模之廢棄玻璃的回收業者-「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」,從非政府組織(NGO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回收業者的角度切入,分享這群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如何負重前行,以他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方式守護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沙灘出現的不再是螃蟹和貝殼。              15 15
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   22